为便于教师撰写真实的教育案例(故事)◆■■★◆,而不是用电脑复制粘贴,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板◆■◆■,在教师培训班发给参训学员当堂撰写。第一批收到的原始案例数量可观■◆◆,让我兴奋不已。我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整理这些原生态的案例和故事。
4年前,我正式退休★■◆★★,成为“60后★■”队伍中的一员,但对教育的热情似乎难以瞬间消退。思考良久◆■■★,我决定从针眼般的小事着手——专注于中小学微型教育实践案例研究。我相信有中小学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一定能够诊断、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借此◆★■★■■,我们将共同陪护学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没曾预想到,这简单的心愿延续了自己的教育之情,演绎了我与324个教育案例的故事。
曾有好友调侃做案例研究是否有“套路”可循◆■★■★。要说有套路★■,这个套路就是分析、研判或点评必须紧扣案例或故事的情节与细节。反思或点评需要寻求理念支撑,但是没有必要刻意拔高或牵强附会。不然◆■,会成为同质化的根源。例如,做学生的转化工作,教师的关爱必不可少。分析或反思应侧重陈述自己如何向学生表达关爱◆◆◆,且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引导和促使学生转变自身的行为。若一味强调关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过多地引用教育名家对教育关爱的论述,也许大家的思想认识和文字表述基本一致,同质化的问题就不可避免◆★◆,感悟定会显得肤浅,缺乏个性化特征◆★,甚至可能有失真实感■★。
回想起整理案例的日日夜夜,与教师们联系和交流背后的故事历历在目。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就像是案例记载的故事一样,虽然都是细小的情节◆■■★★■,却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对我而言■★■◆■◆,它展示了参与者◆◆★、亲历者,也包括我自己渐进的认识和行为转变的过程。
C老师是一位站上讲台才几个月的青年教师★★,当初她的姐姐鼓励她撰写教育案例,而C老师则以经验不足为由不敢动笔。在姐姐的劝说下,她提交了《欲与年轻老师置气》一文,讲述了她与学生发生矛盾的故事。当问及第一次写案例有何感觉时,C老师说◆■:“挺有意思的,写的过程也是重新整理思路的过程★★◆■■◆,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中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从不注意、没有注意到■★★◆◆,再到注意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这不就是撰写者所期盼的专业提升吗?
从撰写、分享、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对同一个故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味道,收获各自的感悟。这就是教育案例研究和故事的美妙之处。
我担心白天打电话教师们有课不方便接听,便在午饭或晚自习之前打。曾记得★★■■◆★,我连续两三天与一所初中的H老师联系,他要么不接电话■★■■,要么接通后又挂掉。也许是因为我的执着,H老师终于接听了我的电话,听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骗子,因为现在诈骗电话太多了!◆◆■”与教师联系时,类似情景时有发生。我只好自我调侃说:“自找苦吃,但乐在其中!”
2019年8月初,在一个离退休老干部微信群读到一位长者转发的文章: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最生动的教材,最崇高的职业素养◆★■◆◆,最美丽的人生习惯,最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读书,最应该读书的教师群体却成了远离阅读的一个群体■★■,而其中最该读书的年轻教师更成了一个疏于读书、荒于读书的群体。读书尚且如此★★,何况教育研究写作呢……
一字一句,一篇一案,不敢奢望这样的书籍能够改变整个教育■◆★◆◆,但能得到参与者和读者的认同,有教师因为参与或分享而在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中有所改变,的确令人欣慰◆■★。
2016年底,我在湖北省民办教育协会见到时任秘书长武家舫先生★◆■,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年轻教师要撰写多少份案例才能感到自身能力有明显提升★★■■◆◆?◆◆◆”情急之下,我略加思索地回答说:“大约二三十份吧★■■!◆■”这个量化答案有点像“拍脑袋”!离开武家舫先生的办公室,回想起自己提供的量化答案以及自身学习整理案例的过程★◆★,感觉这个答案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做案例研究或撰写教育故事必须常年坚持不断★◆■,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不积累一定的量,很难感受到质的变化。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坚持与一线教师保持联系,收集到教育案例和故事1000余份,整理了324个案例,累计超过90万字★★◆★◆◆,编辑了《把脉师方》(含120个案例)等案例集。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常态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之上,而不是做一些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工作。对于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我未曾设置任何门槛。每一个教师■★◆,只要进入校门、接触到学生★◆◆★◆,有观察有发现就有研究的内容;无论事情和问题大小★◆★,都有分析思考的必要。
近年来,网络上对实施教师惩戒权的讨论颇多。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有时,教育者没有对违规者进行惩罚,而违规者非常感动,主动改正了错误,那么是不是可以取消惩罚了◆◆■?是不是宽容比惩罚更有效呢◆■◆★■?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恰恰是因为惩罚的存在,宽容才显出关爱■■◆★。那些有修养(良知)的孩童由于内心能够自省◆★◆◆,对于自身的错误产生了道德内疚◆◆★,进而对于他人的宽容产生感激★■◆◆,从而增强了改正错误的道德动力。”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T老师的宽容如何在章姓学生身上发生作用的问题■★■★。章姓学生在信中说◆■★■,她深知学生在学校偷东西是可耻的,她当时已经从思想上做好了停学的准备,但恰恰就是宽容的处理方式以及章姓学生的道德内疚发挥了作用。
我一直在教育部门或与教育相关的机构工作,开展教育实践案例研究虽然不是“跨界”,但的确是“跨岗”。起初阅读一线教师提供的案例或故事时,我曾花费许多时间去想象■■◆★■、还原、考证学校的一些场景。阅读和整理案例所涉及的一些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小事或细节★■◆★■,特别是修改原稿中对问题的分析与研判或做点评时,要做到针对性强◆★■★◆,避免空而泛★◆★★◆,确实对文字的表述◆■、分析的视角等有较高的要求。庆幸的是,在90万字的案例稿中,比较好地避免了同质化现象。
来自鄂西农村中学的F老师发来的案例《万幸之后还是不幸》,讲述了初一“出格★■◆★■★”女生的故事◆■★◆◆★。这位■■◆“大姐大”在初一阶段曾两次与社会青年有不正常交往,最后被家长带到外地,求学还是就业情况不明。在分析研判这个貌似◆■★■“强势■◆★”实则“弱势”的女生经历的基础上,案例点评强调要利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来维护该生的合法权益★★★。这让F老师很有感触,她说过去一直想将这个★★“出格”的女生管住★◆★,从来没想过她其实也是一个■★“弱者”,需要学校和教师利用法律来保护。
在T老师的《学生寄来的不只是钱》案例中,章姓学生私自拿了同寝室同学100元,但当时教师没有追查到底,而是自掏腰包拿出100元还给失主。10年后,章姓学生给老师寄来一封信并夹了500元现金◆★■★◆◆,感恩老师当年的宽容给她传递了正能量。T老师的宽容举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让她这个曾有过错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我特别赞成T老师的反思,认为让章姓学生感动的是“老师的宽容”。
2018年7月,与几位教育同人相聚■◆★■,当我把新出版的《把脉师方》送到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陈峥手上时■■★◆,她边翻开书本边问我:“这些案例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起来的?★★”陈峥的一句问话★◆★,将我与教师们联系的种种画面带回到脑海之中。
这段话对教师群体阅读水平的评论是否客观有待商榷■◆★■■■,但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群体阅读寄予厚望。有教师说■◆,在职教师整天忙忙碌碌,顾不上读书写作◆◆。2019年8月13日,我到湖北省新机制教师岗前培训班听了一场报告。朱永新教授讲到教师阅读与写作问题时★◆◆★,他强师如果将读书和教育写作看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
然而一旦动手整理案例,我意外地发现收来的“作业★■◆★”水平参差不齐,能完整地讲好一个故事■★◆,并能抓住重点进行分析与反思的案例不多,极个别学员在纸上只写了■■◆“我没有教育案例■■■★★■”几个大字。这也许是对撰写教育案例的目的与要求没有理解所致。原以为教师们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撰写千百字的教育案例或故事并不难★■★■◆,其实不然!
整理了部分案例后我发现,案例与故事关注的主题内容多是张生缺乏学习兴趣、王生行为习惯不良■★■★、李生家庭教育缺失、周生对同学傲慢无礼……难道我要做的教育实践案例研究就是这些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吗◆★★◆?我开始怀疑最初设想的教育实践案例研究的作用与意义■■★■★。凭借几分固有的执着◆★■★★■,我硬着头皮继续整理案例★★◆,5个、10个、15个、20个……反复阅读整理好的第一批案例,我对一线教师提供的原生态教育小故事以及不太完整的教育案例逐渐感兴趣起来◆★◆■■。每当“停工待料”等候一线教师发来新案例和故事时,便会产生几分焦虑与期盼。
H老师参加了2019年湖北省新机制教师事迹巡回演讲,其间她读到了《把脉师方》一书。H老师感慨地说★★:“这本书跟我以往看的书不一样,它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作者首先分析故事,然后给出补救措施,最后反思教育教学方式……我读了几个故事★◆◆■,觉得这本书越读越有意思■★■★,书里没有大篇的枯燥理论◆★,没有高谈阔论■◆★,写作风格也很平实,评论也容易接受。”
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在学术上应该有各自不完全相同的定义◆★★◆■,也应该遵循各自特有的基本格式与规律★◆■■。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无论是用其中的哪种方式或格式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只要给自己的研究赋予教育学意义,就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就应该坚持。
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么好的机会,写了有人看、有人修改,还可能有机会参与结集与同行分享◆★◆,为何有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呢?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原来,做好教育的小事,撰写教育小案例,讲述教育小故事★◆■,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因为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才有可能成就学生未来的大事业。一线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常见常发问题,反映的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在教师的心目中,立德树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转换成职业与岗位的工作目标★■,转换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行动。有的教师撰写案例,反映教育转化学生的故事,为自己朴实的一句话★■★◆■★、日常的一个举动帮助学生改变了命运而欣慰◆★,也正是这个道理。
撰写教育案例或教育故事还必须坚持原创、保持原生态特色,不求雕龙画凤★◆★◆◆,但求朴实◆■◆★■◆、清晰、实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